走进浙大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
在12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 致力于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努力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浙大简况

查看更多

浙大关键词

  • 【浙江大学校训】

    求是创新

  • 【共同价值观核心词】

    勤学    修德    明辨    笃实

  • 【浙江大学精神】

    海纳江河    启真厚德    开物前民    树我邦国

愿景与使命

使命

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致力于知识创新和思想引领,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家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愿景

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才自主培养战略基地和全球卓越学术中心

历史沿革

  • 1897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 1928

    1928年5月,扩建后的学校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在战争时期(1937-1949),它被誉为中华民国四所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 1936

    竺可桢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他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深受现代大学制度的浸润,对于怎样办好一所大学具有独特的思想与主张。1936年秋,在新生演讲时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干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求学生有清醒的头脑,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 1938

    竺可桢校长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确定“求是”作为浙大校训,这一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浙大学子。

  • 1944

    英国科学史学家、皇家学会会员、英国驻华文化与科学协作代表团团长李约瑟博士与夫人来到处于遵义办学的浙大访问,对浙大在艰苦条件下的学术氛围之浓、师生科研水平之高十分惊叹,称誉浙大为“东方剑桥“。

  • 195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仿效苏联模式的剧烈变革,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四所独立的大学。

  • 1958

    浙大科学家设计出中国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

  • 1964

    浙大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高速摄像系统。每秒250万帧的速度可以成功捕捉核爆炸影像。

  • 1978

    文革(1966-1976)两年后,浙大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60余个奖项。

  • 1998

    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

  • 2001

    浙江大学科技园成立,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科技园之一,致力于孵化高科技初创企业、促进科技转化。

  • 2008

    浙大科学家研发制造了中国首台复合式盾构隧道掘进机,并应用于天津地铁建设。

  • 2013

    浙大科学家成功合成碳气凝胶,该碳气凝胶的密度为0.16毫克/立方厘米,保持了最轻固体材料的世界纪录。

  • 2016

    浙大9个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

  • 2017

    建校120周年,浙大成功跻身世界大学前100名(QS2018),同年浙大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 1897
  • 1928
  • 1936
  • 1938
  • 1944
  • 1952
  • 1958
  • 1964
  • 1978
  • 1998
  • 2001
  • 2008
  • 2013
  • 2016
  • 2017

数说浙大

教育教学

  • 在校全日制学生 63136 人

  • 本科生 29286 人

  • 硕士研究生 25304 人

  • 博士研究生 15362 人

  • 国际学生 5609 人

师资队伍

  • 专任教师 4383 人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 30 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 31 人

  • 文科资深教授 14

  • 浙江省特级专家 6 6 人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08 人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72 人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00

  • 文科领军人才 30 人

  • 求是特聘学者 455 人

学科建设

  • 13大学科门类、61 个一级学科

  • 13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21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18 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20 个ESI世界前1%学科

  • 7 个校区、7 个学部

  • 39 个专业学院(系)、1 个工程师学院

  • 3 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 家附属医院

* 说明: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

校区介绍

  • 紫金港校区

    紫金港校区是浙江大学的主校区,位于杭州城西塘北地块,毗邻西溪湿地公园,按建设周期分东西区两个部分,校园占地面积5369亩。紫金港校区东区占地面积2975亩,2002年10月投入使用;紫金港校区西区占地面积2394亩,2009年正式启动。紫金港校区目前共有22个院系,全部机关部门(不含离退休工作处)和部分直属单位入驻,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国际生共计3万余人。2022年,紫金港校区迎来理工组团等10家院系单位搬迁入驻,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 玉泉校区

    玉泉校区位于西湖西北角,背靠老和山,紧邻杭州植物园,占地面积1200多亩。玉泉校区是原浙江大学所在地,校区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图书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藏书量达170多万册。拥有邵逸夫科学馆、邵逸夫体育馆、永谦活动中心、欧阳纯美科学楼、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曹光彪高科技大楼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目前,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国际教育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及16个院系党政机关设在该校区,现有高年级在读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

  • 西溪校区

    西溪校区位于杭州西北部,西溪河畔,地处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黄龙商务圈。占地501.51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28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5240平方米,现有藏书149万册,外文图书近20万册。拥有邵逸夫科教馆、教学主楼、田家炳书院、艺术大楼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楼、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校区内还建有文物馆,藏有珍贵文物。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近4000名,还有远程教育、继教培训学员等。有档案馆、出版社、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创业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等直属单位,还有西溪、湖滨离退休办及老年活动中心,一个幼儿园。 

  • 华家池校区

    华家池校区位于杭州市东面。校区占地总面积148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华家池校区原为浙江农业大学所在地,校区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图书馆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有藏书近百万册。校内外教学实验农场占地 130余公顷。是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所在地,设有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和校园计算机网络中心,同时建有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

  • 之江校区

    之江校区坐落在杭州钱塘江畔、六和塔边的月轮山峦,占地面积650多亩。之江大学旧址50年代曾先后为浙江师范学院和浙江省委党校所在地,1961年正式划归浙江大学,1996年改作浙大基础部——之江学院,1998年新浙江大学成立,原基础部学生于2002年10月全部搬到紫金港校区。2007年起,旧址成为浙大光华法学院所在地。2015年8月,浙大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落户之江校区。2006年5月,之江大学旧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所保存最完好的教会大学旧址。 

  • 舟山校区

    舟山校区是浙江大学重大的战略办学布局,是浙江大学涉海学科的会聚平台。校区总用地面积约600亩,一期占地面积约480亩。总建筑面积近20万㎡。舟山校区由舟山市政府提供土地和建设资金,按照“交钥匙工程”的标准完成校园建设任务。校区突出“山水”要素,强化“海洋”特色。建筑布局顺应景观地形,呼应浙大玉泉校区的规划结构特点,主轴两侧的主要建筑与浙大老校区的整体色调相吻合。校区一期建成各种单体建筑16幢,工程于2012年底前动工,2015年6月底完成,2015年9月移交浙大。

  • 海宁校区

    海宁国际校区于2013年2月启动筹建,2016年9月首批学生入学,2017年10月校园全面落成。国际校区实现了“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与国际综合排名或单一学科排名居于前列的世界著名大学或一流学科开展合作,设立若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机构。目前,校区内设有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2个国内最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校区建成了两个“4+0”国内最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现了融合东西方优势的本科教育模式,成为国家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标杆。

浙江大学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890108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97.1万册。

人才队伍

查看更多
  • 32
    中国科学院院士
  • 31
    中国工程院院士
  • 14
    浙江大学文科 资深教授

浙江大学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培养汇聚各学科板块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通过深入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优秀青年人才“百人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了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