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风采

首页  人才动态  人才风采  人才风采

沙海“淘金”,解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古代文明

在遥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曾出土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篆书的国家一级文物,这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尽管已有物证证明,然而在被译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的茫茫沙漠——塔克拉玛干,历史时期是否曾真的适合人类生存?

近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杨小平教授带领团队,综合运用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发现塔克拉玛干腹地曾是河流所到之处并较长时间被水体淹没。这也是科学界首次系统阐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曾存在河流与湖泊。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景观的写照。地处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堪称亚洲中纬度干旱区的核心,是全球粉尘的重要源区之一。

从2015年开始,杨小平团队就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西部南北大断面进行了广泛的基于遥感、地貌学及环境地质学的野外考察,同时以沉积地层学为基础,对多个典型的河流-湖泊-风沙沉积剖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为85%以上区域为流动沙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缺乏连续的古环境记录。在这种复杂的区域的确难以获取有价值的气候变化证据。”

该项目重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近8万年以来的湿润地质记录(绿色)及其与南极气温异常的对比

“我们认为:研究剖面中河流和湖相沉积形成于尼雅河流域在地质历史上的水量丰沛时期,彼时地表径流能够深入沙漠腹地,并在沿途留下代表河流和湖泊曾存在的地质证据。”杨小平说。基于34个独立光释光年龄和样品沉积物的古气候代用指标解译,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距今7万 - 5万年前、1.7- 1.1万年前和距今5000 - 2000年前,经历过三个比较典型的湿润时段。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课题组找到的静水沉积物,与尼雅遗址的考古学证据共同说明约2000年前的汉代,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尼雅河能够深入沙漠至少70公里,并由此造就了沙漠深处的绿洲,为“精绝”古文明的繁盛提供了水源保证。

沙漠里的午餐

据介绍,该研究受到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10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182,41430532)的联合资助。通过这一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浙江大学等9家科研单位培养了数十名沙漠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

(文 柯溢能/图片来自受访者)